金牛拥军
邝 信
新春晴日,我和亲朋好友去远郊踏青。
大家众口一词去赏景,我心里却另有一个小九九——去赏牛。
这既缘于我胸怀“艮牛耕春”习俗,更因为我对牛的特殊情结。
当所乘汽车驶经乡间林荫大道时,见到的却只有“铁牛”。不禁感慨万千!
童年,我生活的江南小山村,青山环绕,绿河流淌。我家养了头大黄牛,家里的人都称其为“金牛”。它是我们家的重要成员,家里的十几亩田地都离不开它。可是,大概在五岁以前,我相当怕牛,怕它那庞大的体型,更怕它头上那对弯弯尖尖的犄角。
晚上,躺在床上入睡前,妈妈喜欢给我讲牛故事。对我来说,见到现实中的牛怕,是一回事;听口头讲的牛故事,是另一回事。我高兴听!
妈妈讲的,有天上的太上老君派青牛到人间辛勤帮农民拉犁耙耕田地,有老牛给牛郎织女做媒,成全这对有情男女结成夫妻生儿育女之类的美妙神话,也有我家前辈得牛相助,办成难办差事等等感人往事。我常常在妈妈娓娓道来的牛故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梦乡……
听妈妈说,当年,十五岁的爷爷跟着红军大队伍前往攻打敌人守备森严的吉安,很长时间攻打不下来,还伤亡了不少人。这时候,和爷爷一样也是乡村出生的同龄伙伴邹衍,想出了一个用“火牛阵”攻打吉安的好办法。上级部门听到他这个想法后,当即表示赞扬,还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邹衍。于是,邹衍带着一帮曾经和自己一起玩耍的小伙伴,去当地百姓家里收牛,把数百头牛聚集在一起,将牛角上绑剪刀,尾巴上吊鞭炮,身上放满稻草。一切都准备就绪后,在领导的指示下,点燃牛身上的鞭炮,几百头火牛突然冲向敌人阵地。敌人哪里见过这种招式,当即败下阵来,经过一夜激战,红军顺利占领了吉安。毛主席听到红军用“火牛阵”妙招攻下吉安的消息,高兴地说:娃娃了不得!……
新中国成立后,爹爹入伍当了兵。一个冬天,部队在吉林省某地野外训练,很缺柴火。当时在部队当后勤助理员的爹爹,便要了一辆卡车,带着几名战士去深山老林捡了一车木柴 。返回的时候,汽车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盘旋了约有个把小时,突然紧急刹车。原来,前方的路被大水冲坏了。爹爹下车查看,发现被冲毁的路段有二十多米长,形成约两米深的沟,两头都呈坡状。想到部队在等着柴火做饭,爹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指挥司机开过去。谁知车一开下去,就怎么也爬不上去了。爹爹找来石块垫在车轮下,汽车开足马力,战士在后面使劲推车,还是推不动。爹爹只得另想办法,到附近村庄向老乡求援,请他们用拖拉机帮助拉卡车。几位老乡说,村里没有拖拉机,只有牛。就用牛去试试吧。不一会儿,爹爹和两位老乡赶着六头黄牛来到山路上的卡车前,把连在牛身上的粗绳系在车头前的横杠上。随即,司机开动汽车,牛儿奋蹄前拉,军民在车后使劲推,齐心协力,终于让卡车爬上了道路,沿路开回到营地……
兴许得益于妈妈故事的熏陶,六岁那年,我终于勇敢地踩着牛角爬上了牛背,并从此喜欢上了这头黄牛。每年春日,我经常会爬在牛背上,而后爹爹一路走一路牵着牛去田间。到了田间后,大人们忙着春耕,孩子们也一刻不停地玩耍开了。往往从稻田里抠出稀泥巴,然后配上田埂上的黄泥巴,揉和在一起,凭借想象和模仿,捏成手枪、泥人、坦克等形状。有时候,还会玩打泥巴仗,小伙伴们谁都不服输,经常弄得浑身是泥。更有甚者,春节期间趁着有鞭炮放的便利,把鞭炮放到田里,擦炮炸泥巴。有次我一不小心,把炮仗丢在黄牛身下,吓得它哞哞叫唤几声,乱转着身子,直摇尾巴。结果,引来爹爹好一顿臭骂,我只好狼狈地低头认错。
纵横交错的田野,披蓑戴笠的耕人,卖力拉犁的牛儿,还有在田埂上闹腾的小孩,便组成了记忆里家乡春耕的美好图景。
我长大成年后,应征入伍,离开了家乡。
后来,爹爹因病“走了”,家里只剩下妈妈和老黄牛在一起过日子。老黄牛好像通人性,为了让我在部队安心服役,拉犁耕地更加勤奋卖力,受到左邻右舍的啧啧称赞。妈妈好几次指着门楣上“光荣之家”的牌匾对老黄牛说:金牛啊,这光荣也有你的一份哩!
……
“人家都在看铁牛耕春的美景,你一个人闷着头在思谋什么大事?”
好友的询问打断了我的思绪。
我没加思索回答:
金牛拥军!